雷沃杯2013“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后,得到了全国各地农机部门的积极响应,按照评选标准,各地农机部门推荐了候选人,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陆续刊登其事迹。
天津市宁河县农鑫达农机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丙占: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
2007年,张丙占在宁河县农机局的指导下,于2008年7月与5个农机大户联合成立了宁河县农鑫达农机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并被推选为合作社理事长。经过多年来不懈的努力,合作社在张丙占的管理下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分别于2012年、2013年两次增资,购置大型机具、扩建机库、维修车间、培训教室等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合作社拥有大中型农机设备95台(套),其中各类拖拉机19台,播种机3台,旋耕机10台,深松机9台,激光平地机2台,水稻收割机11台,玉米收获机4台,植保机械5台,田间管理机械6台,并拥有能够熟练掌握机械性能的驾驶员56名,年作业服务能力达10万亩;建成大型标准化机库8间,面积达2000平方米,维修车间100平方米,农机零配件存放间120平方米,合作社总占地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2011年合作社被评为天津市平安农机先进合作社。同年,张丙占荣获先进农机化工作者称号。合作社成立以来张丙占坚持以“民主化管理,市场化发展”为原则,使合作社走上“互助共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强制度建设,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张丙占带领社员集思广益,按照自身运作的实际,研究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及民主管理、财务管理、机务管理等规章制度,并公开上墙,真正实现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运行管理上,采取了“五统一”的管理方式,即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作业、统一标准、统一核算。截至目前,合作社成员已由初建时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211人,固定资产规模也由最初的210万元扩大到现在的950万元,一跃发展成为天津市社员人数最多、服务能力最强的合作社之一。
壮大经营规模,拓宽服务领域。张丙占在管理中大胆尝试,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积极与县农机管理部门沟通,合作社主动承担了天津市耕地深松及激光平地作业补贴项目,自2010年至今共承担深松作业8万亩、激光平地作业2万亩。在实施项目作业的过程中,他们注重提高机具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有效促进了机械深松、激光平地等机械化新技术在本区县的推广应用。社员的盈余分配由最初入社的每年5000元,提高至现在的每年2万元,让合作社的全体社员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创新发展给合作社带来的效益。几年来,合作社的作业足迹已遍布全县及周边地区,带动农户560户,服务农户6000多户,年收入达500万元。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张丙占以业务培训为重点,积极对农机手和农民开展安全宣传和技术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他利用合作社购置的新机具进行作业演示,现场讲解技术原理、操作规程、维修保养方法,手把手地教农民操作,几年来,合作社采取举办定期培训班、现场会、观摩等各种以会代训形式,培训成员1800人次。
四川省双流县丰收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金勇:把咱的农机服务扩大到全国去
在四川省双流县九江街道万家社区的田间地头,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位青年开着宝马车“转田坎”,指挥收割机、旋耕机忙着为各地村民抢收、抢耕、抢种,他就是双流县丰收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金勇。
王金勇出生于1983年,三十而立,对于他来说恰如其分,他把合作社工作干得红红火火,立志把合作社的农机服务扩大到全国去。在他的带领下,如今的双流县丰收农机合作社成为全省机插秧面积最大、流转土地面积最大、农机资产最多、经营管理最好的农机合作社。王金勇被誉为“开宝马的80后农机种地人”,2012年他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是名副其实的新型农机合作社经理人、带头人。
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合作社现有核心员工58人,社员总数223个,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3人,工程师3人,农艺师2人;拥有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插秧机、植保机械以及其他配套农机具共计385台(套),总资产1000多万元。2008年合作社被评为双流县示范专业合作社,2009年合作社被评为成都市示范专业合作社,2011年,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2013年合作社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称号。2010年王金勇被推选为成都市青年联合会委员,2012年王金勇获四川省第八届创业之星称号。
农机服务面积大幅增加。2013年合作社为农户和种植大户提供机耕、机播、机收以及植保等作业服务面积16万多亩,服务农户2万多户,作业收入2800余万元。
流转土地面积翻一番。2013年合作社流转粮油耕地面积10106亩(双流县1721亩,新津县3142亩,崇州市2230亩,邛崃市3013亩),比2012年增加近6000亩,成为全省唯一土地流转面积上万亩的合作社。
实现50公里内供应商品秧。合作社合理建设集中育秧场300余亩,为周边农户进行订单服务,实现50公里内供应商品秧,机插秧作业面积达到3.2万亩。动员合作社社员投资350多万元购买井关、大同高速乘坐式插秧机50台,秸秆还田机5台。
加强联营合作。一方面,为了寻求强有力的合作联盟,增加合作社的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王金勇不辞辛劳、用心调查,经过一年多的产品考察与试用,他最终与约翰迪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于今年7月成立了“约翰迪尔四川专业合作社”,为以后合作社优先购买、维修、调配新农机具和处理旧机具等取得了先决条件。另一方面,面对合作社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不断扩大带来的技术缺乏、粮食收储等问题,王金勇冷静思考、沉着应对,聘请市县农技站领导和农业学院专家做技术顾问,到田间实地视察指导,联系好几家粮食收购站点优先收储合作社的粮食,及时解决规模化育秧初期秧苗管护技术难题和粮食烘干堆放问题,确保了粮油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第一,建立完善分红机制。合作社社员按实物(机器等)折资或货币入股,每年按纯收入提取10%公积金后分红,分红后社员自愿增资增加股份。近两年社员分红占总股本的50%,2012年社员在合作社的工资收入加分红收益人均达3万元(工资收入按在合作社的工作时间算)。第二,创新服务方式。从2008年农机“三代”服务开始,逐步发展到订单作业、跨区作业以及土地承包、托管等一条龙服务。第三,加强人才引进。合作社按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两年后由社员大会决定给予其入股资格,可以参股参加分红。目前合作社的50多名管理人员全部为80、90后中等专业学历以上的新生代职业农民,有12名具有大专文化程度。
吉林省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理事长陈卓:开创合作经营共同致富的新路子
陈卓,男,53岁,中共党员,高级会计师职称,现在是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的一位朴实肯干,敢于向新事物挑战的新型农业工作者,任吉林省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理事长。2009年,他在榆树市供销联社的具体指导帮助下由供销利烨农资商品经销公司联合当地五户农民,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注册要求,在榆树市工商局正式登记注册成立榆树市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在,合作社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了吉林省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联社包括植保合作社、农机作业合作社、农资商品合作社和总部。联社的发展与农机合作社好的基础分不开。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2011年以来连续两届被农业部授予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陈卓在2012年当选为榆树市第十三届党代表,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2年7月3日他还荣幸地得到了回良玉副总理的接见。
合作社创建五年来,大胆探索土地托管模式。紧紧围绕土地规模经营,农民增收致富这条主线,大胆探索与实践,以土地为纽带,以全方位服务社员为立足点,对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实施科学种田,努力提高产量,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作社工商注册资本2451万元,固定资产595万元,入社社员发展到255户,托管农户土地582公顷,作业服务农户1215户。合作社土地托管范围已覆盖到榆树市五棵树、刘家、先锋三个乡镇的十几个村,合作社生产的产品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盟温站”牌商标。
合作社建立了健全的组织机构,通过成员代表大会选举出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理事会。制定了社员纪律、入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及理事会、监事会岗位责任制等相关制度。每年合作社至少召开两次以上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对合作社的重大事项进行一人一票表决后方能通过,每半年财务公开一次,接受成员的监督。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合作社不断增加农机投入,近三年来投入近300万元,新增农机具40多台(套)。其中,玉米双行机械精量播种机10台,大型玉米收获机6台,大中型拖拉机4台,自走式喷药机2台,苗带镇压器3台,深松机2台,玉米免耕播种机3台,同时还租赁了部分机具。目前合作社农机具固定资产原值已经超过395万元,保有量达60台(套),基本满足了耕、种、收、植保、灌溉、场上作业、初加工等农业生产需求。合作社还通过订购农机、农业类科技报刊,参加各类农业、农机展会,了解和学习有关的技术和机具信息,掌握新式机具的使用性能,先后应用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离子体种子处理、玉米机收、中耕深松、叶面肥喷施、高杆喷药、玉米双株高产集成等新技术,粮食产量平均增产700公斤以上,生产成本降低近800元。
合作社本着让利于民、合作共赢的原则,根据市场测算,明确分红标准。全年产前、产中和产后不用托管社员拿一分钱,种子、化肥、农药和机械投入及从播种到秋收,乃至储存销售等一切费用都由合作社垫付。被托管社员年终按照本村同等级地块的上中等纯收入收益分红,而且年度内社员有资金需求,可随时向合作社借支一定额度资金。
山东省苍山县众利种植农机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相成:扩大服务范围增强合作社发展动力
王相成,山东省苍山县众利种植农机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2年被苍山县人民政府评为农业生产标兵,被临沂市农机局评为优秀理事长,被苍山县农机局评为先进个人。合作社在2012年被农业部评为首批国家级示范社,被苍山县农机局评为先进单位,被山东省农机局评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2011年4月,王相成联合33户农机大户,正式注册成立苍山县众利种植农机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目前,合作社已发展成员280名,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74台,固定资产达到680多万元。合作社作业服务范围覆盖17个乡镇,900个行政村5000多个农户。
合作社成立以后,王相成与理事会成员们一起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及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实施“统一签订服务合同,统一作业质量,统一作业价格,统一购买农机配件”的“四统一”作业规范,聘请专门财务人员负责合作社财务管理,按时召开理事会议,组织实施完成年度生产计划。社员的机具由各社员自行管理、维修、保养,作业收入的10%作为公积金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其中80%作为合作社平时各种费用开支与分红,10%作为留成资金进行积累。
每当“三夏”“三秋”农忙时,王相成看准时机,积极主动与各乡镇村委签订小麦、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订单作业合同,严格按合同要求为农户实施一条龙作业。为拓展合作社服务范围,每年夏秋农忙之前,王相成先后到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详细了解当地种植面积、收割时间、机械需求数量和收费价格等作业信息,然后组织本合作社成员组成跨区作业服务队,赴江苏、安徽、河南及本省的枣庄、济宁等地进行小麦、玉米机收,并沿途安排好交通、食宿、跨区作业路线、联系作业客户等各种事务,受到了社员们的一致赞誉。两年来,跨区作业服务队共完成订单作业4.6万亩,跨区作业面积1.2万亩,平均每年实现作业收入262万元。
合作社维修车间在每年“三夏”“三秋”之前对农机具进行保养维修,以保证农机手顺利地进行安全作业,并组织了12名技术精湛的维修人员成立专业的农机合作社服务队,到田间地头为作业机具进行维修服务。同时,王相成拓展服务领域,积极为社会车辆搞好维修服务,合作社维修车间每年的维修收益就达到30万元。维修车间于2011年被山东省农机局评为四星级农机维修网点。
2011年,王相成看准时机,以400元/亩的价格承包大仲村镇放马岭土地1600亩,实施农机作业种植项目,以种植蓝莓、黄烟、花生为主,实行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当年实现经济收入65万元。2012年,合作社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培育种植了部分绿化苗木及部分食用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王相成做好农机农艺技术融合,从种植环节入手,积极推广小麦免耕播种、玉米机械化贴茬“种肥同播”、花生机械化联合播种及联合收获等新技术;先后组织承担了小麦秸秆综合利用(打捆)、花生联合播种、花生联合收获等现场观摩会,观摩群众达460多人次。
今年4月,王相成跟随市县两级领导赴黑龙江克山县学习考察回来后,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学习克山县的先进经验,在新兴镇太子堂村积极发动群众,以带地入社的方式流转1500亩良田,吸收了213户农户入社。
陕西省横山县富士水稻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乔俊宏:围绕水稻产业完善经营机制
乔俊宏,现任陕西省横山县富士水稻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横山县富士水稻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9月,在理事长乔俊宏的带领下,已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集机械化育秧、插秧、植保、收获、精米加工为一体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100人(户),固定资产2700万元,厂房、机具库棚等基础设施占地面积60余亩,拥有大米加工机械设备及农机具71台(套),年经营收入4000多万元,流转和入社稻田面积达2万亩。2011年,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6300元;2012年,社员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社员收入比入社前提高20%左右。合作社于2010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被省农业厅评为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优秀示范社和百强示范社。乔俊宏本人2012年当选陕西省劳动模范,曾被评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011年当选县政协委员和村党支部副书记。
2006年,乔俊宏组织39户村民成立合作社,入社资金56万元,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00亩,拥有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作业机械11台(套)。合作社机械除为本社成员服务以外,还为周围农户服务面积1000多亩,外地跨区作业面积2390亩,年实现效益21.6万元。经过一年的运作,合作社效益良好,入社成员比普通农户每亩水稻增加收入200多元。2007年9月经工商登记注册正式成立了横山县富士水稻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
乔俊宏为人公道,经营管理能力强。凭借他的出色管理,使合作社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营有序、业绩辉煌。在经营过程中,合作社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实行科学管理,统一调用优良品种,统一调用生产资料,统一组织机械化作业,产品统一收购加工,实行品牌化经营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他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开展合作社“水稻产业园”建设,建成2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基地。合作社通过机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化组合,形成集成优势,解决了“农机部门包不了,村集体统不了,一家一户干不了”的问题。特别是近两年合作社以成员土地入股的方式拓展生产基地,实现规模种植,较好地解决了大农机和小田块的矛盾,使水稻作业机械由单项服务向全程服务迈进,形成了“土地流转+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新模式。
乔俊宏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服务意识,在指导开展农机化服务的同时,他大胆为合作社引进和培养人才,主动与四家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先后承担完成了6项省、市农业科技项目和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在服务方面,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采取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合作制经营模式,走民营化之路。合作社不以成员出资额多少确定享有的权利,所有成员享有同等权利,每个成员既是投资者,又是经理人,增强了成员合作办社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合作社主要为成员提供了三项服务,一是提供种子、化肥和除草剂等水稻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合作社以批发价购进,以市场价向成员出售,市场价和批发价之间的差价收入作为合作社的经营利润;二是提供机械耕整地、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机械植保、机械化收获和收购加工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三是以高出市场3%—5%的价格收购成员的稻谷,统一加工销售。
新的形势下,无定河水稻产业发展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以合作社为基础的“无定河水稻产业园区”项目正在建设中。该项目将建设改造2万亩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年产优质稻谷1.1万吨,提高土地利用率15%,年增加种植效益800多万元;建设占地108亩的产业配套设施基地,包括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有机肥厂、生产设备库、稻谷储存库、精米加工厂、副产品综合利用厂,年出品大米7000吨,提炼米糠油200吨,生产有机肥1000吨,满足2万亩水稻栽培的育秧需求。该项目建成后,将使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有质的变化,真正发展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企业。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利民:用农机服务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董利民,现任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河南省鹤壁市政协委员,淇县政协常委。淇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董利民理事长的带领下,经过近4年的努力,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了可喜成绩。2011年1月22日,时任总理温家宝来鹤壁视察工作时,董利民理事长受到了他的亲切接见。2011年2月25日,董利民理事长应邀到北京同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刘恒新副司长一起就人民网关于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合作社发展问题进行解读。2011年淇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河南省示范农机合作社,2012年淇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被河南省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优秀合作社,2013年淇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
淇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位于淇县西岗镇,于2009年6月6日在县工商局注册成立。合作社库棚面积3500平方米,维修车间面积300平方米。该社社员463人,资产总额2500万元,其中社员出资总额1500万元,年经营收入总额1600万元,拥有大型农机具200多台(套)。合作社财务制度,业务制度、管理服务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健全,财务有专人负责,财务账目规范,合作社章程、农机社会化服务标准合同齐全完善。
在董利民的带领下,合作社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拓展作业领域和服务范围。依托“淇县万亩丰产方”为农技新技术和新型农机的实验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合作社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和“农机订单作业服务”,现已流转土地1650亩,托管土地8000亩,农机订单作业1.5万亩。合作社的成立有效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和往返奔波之苦,同时还为困难户、军烈属提供减费或免费作业服务,不仅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大限度地转移到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而且提高了农机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增加了农机作业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合作社服务的农户由于作业质量高,较其他农户一般增产8%左右,服务了周边2800多农户实现了增产增收。在搞好农机作业的同时,还积极配合农机部门搞好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和试验示范工作,该社配合农机部门推广免耕播种小麦600亩,土地深松1500亩,玉米机收3000亩,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合作社实施农机农艺融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实施良种良法与农机作业相结合,“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办”,用事实来说服农民,改变不良的种植习惯,积极创造条件达到农艺与农机的相互适应、相互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