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刘宪:农机化发展速度回归理性

作者:《中国农机化导报》 本站发布时间:2018年04月02日

    2017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6%以上,全国农机总动力接近10亿千瓦,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291.35亿元;农机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下降,企业投资更加理性,注重质量的提升;进入盘整期的农机出口市场小幅反弹,达到100.89亿美元;中央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86亿元;农机研发和农机化技术研究的投入持续增加;农机安全生产总体形势平稳向好,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均有下降。

    在政策引领层面,国家支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6月12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制定印发《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9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新疆召开农机装备现场推进会,对落实《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年)》提出了具体要求;11月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特别增加了对农机装备制造行业的项目支持;12月,现代农机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启动施17项,农业农村部启动“十三五”农业重点实验室及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等。

    在技术创新层面,国家对农机研发和农机化技术研究的投入持续增加:2017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大幅度增加农机岗位专家,实现了50个产业体系全覆盖,显著提高了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人才支撑;绿色农机化技术推广成果显著,粮食烘干仓储、深松整地、免耕播种、高效植保、节水灌溉、高效施肥、秸秆还田离田、残膜回收、畜禽粪污机械化处理技术推广和丘陵山区宜机化土地整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全程机械化云服务平台暨希望田野app”上线运行。运用现代传感、物联网、信息化技术为农机装上“千里眼”、“顺风耳”,为我国农机装备的智能化、信息化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运用信息化手段发布作业信息,提高供需对接效率,组织调度更加高效。

    但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农机化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农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途径、目标不够清晰,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不能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大中型青贮收获机、采棉机、甘蔗收获机及精准作业装置等高端农机产品短缺,低端产品过剩,“无机可用”和“无机好用”现象依然存在;农机鉴定供不足需,信息化滞后发展,质量监督手段有限的问题日渐突出;亩均农机动力数量偏高,说明农机作业利用率偏低;农机新产品研发、制造和推广受政策、制度变化因素的影响较大;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十分突出,甚至出现部分山寨产品公然侵犯知名企业产品商标权益的情况。

    农机工业低速增长已成为新常态。发展速度回归理性的背后,反映出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有效供给不足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创新能力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真正具有承载新时期制造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较少,“大国工匠”的缺失导致项目实施成功率较低。据统计,中国批准发放的工业许可证数量是世界第一,但由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却仅占世界的1%。

    2018年,预计国家将出台新的扶持政策,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外部条件更为有利。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地流转进程的加快。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二是农业大户和新型农村组织的崛起,为农机市场培植了肥沃的土壤;三是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农机工业适应新的市场变化,大马力装备、畜牧机械、山地丘陵机械将持续成为增长动力。

    同时,农业机械补贴持续向“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方向推进,缩减补贴范围,政策导向将向深松整地、秸秆还田以及薄弱机械推行敞开补贴。与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介发布秸秆农用十大模式的通知》相呼应,十大地区的秸秆利用范本为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经验、指明了方向。2018年,我国秸秆产业有望转型升级,畜牧业相关机械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促进土地规模形成。2017年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土地成本高、弃约抛荒的现象,预计2018年土地流转进程将缓慢进行,中小型农机作业规模有一定提升。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