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科研为病虫害植保提供新策略

作者:《中国农机化导报》 本站发布时间:2018年04月02日

    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关系非常复杂,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追求,如果平衡不好某种关系就会出现一个系统性问题,因此必须先认清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否则防治病虫害永远是一场打不完也打不赢的战争。目前随着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我国华北、东北很多地方只种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生态系统越来越单一,在植保上的不稳定风险在不断加大,总体上看病虫害发生会朝一个加重趋势发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需要更多的高新技术,为病虫害防控提供支撑,而且这个需求会不断增加。

    研究显示,我国受东亚季风影响,农作物的多种害虫源自中南半岛,病虫害区域性灾变风险高,再加之全球气候的变化、跨区机械收割、连茬种植、秸秆还田与免耕种植、城市化导致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等因素,使得病虫害难度增加。

    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商品农药总用量达183万吨,单位面积农药用量是美国的2.3倍,杀虫剂是美国的14.7倍。化学农药有非常多好处,但也有非常多问题,所以从八十年代开始,农民一方面用化学农药,同时也用生物农药。而生物农药产业之所以一直没有大发展,原因是所有的生物农药跟害虫的关系是猫和老鼠的关系,人们总希望有更多的猫把老鼠给吃光,但在自然规律下,猫多了,老鼠被吃光了,猫一定要饿死,所以要保障猫与老鼠之间平衡,但这种平衡人们又不接受,才导致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缓慢。因此要转变盲目追求高效农药把害虫全部杀光的观念,注重在防迁徙、控数量上下功夫,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自然调控,将害虫数量保持在一个很低的种群,并加强预测预警,一旦超过了控制指标,再主张使用低毒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我国作物生产要以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方向,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要着力推进农药使用量的零增长,以绿色化引领、科学化防治、精准化施药、现代化装备、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为工作思路,减少施药次数、施药剂量、施药流失,提高防治效果、防治效率、防治效益。下一步,我国要控制病虫发生危害,替代落后农药机械,推广精准科学施药,推行病虫统防统治。争取到2020年,绿色防控达到30%以上,统防统治达到4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药使用减少1%以上。同时,建立以监测预警体系、联防联控机制、专业防治队伍为主的公共植保服务体系,加强监测预警的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增强预测时效性,推进防控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以前是生产上出了问题找个技术来解决,这个技术用了以后又产生了新问题,再找一个新技术,导致研究是永远跟在产业的问题之后。如今要讲科学,在应用一个技术前,首先要问这个技术会带来什么?会不会带来新的问题?怎么避免和预防这些新问题产生?也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这些科学问题的研究,使我们能对未来有更多的判断,知道未来问题在什么地方,谋定而后动,就不会让问题成为现实。

    科研要为病虫害防治提供强有力支撑,就要关注科学前沿,根据国家的需求,通过科学的发现来推动技术革命和创新,通过技术革命的应用来推动产业的进步;科学研究要关心下一代,给其指引,帮他们创造资源,把子子孙孙都能够产出更多成果作为更高的追求。

新闻来源地址: